德国FREE性VIDEO极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国产又猛又黄又爽

您的位置:首頁 黨建引領 學習園地 內容詳情
第一閱讀 漢弩機:冷兵器時代的遠程步槍
瀏覽:2682 時間:2015-07-13 來源:西海都市報

弩機在公元前就已成為我國軍事對抗中的重要武器。上世紀70年代,我省大通上孫家寨漢晉墓中集中出土的漢代銅弩機,不僅是漢銅弩機的典型器,見證了其在我國軍事武器史上的地位,同時通過它,我們也可以一窺漢時青海與中原王朝的關系。

7月8日,在青海省博物館,記者見到了這件銅弩機。它體積不大,機身布滿銅銹,銅銹斑駁處依稀可見一些青銅色澤。機身上有鉤牙,下有長柄懸刀,外部鉚合有廓,廓頂面有箭槽。

34件銅弩機出土大通上孫家寨

據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喬虹介紹,在青海省博物館展出的這件銅弩機1973年出土于大通上孫家寨漢晉墓,"考古人員分別從13座墓中清理出土了34件銅弩機。由于銹蝕嚴重,加之墓葬大多被盜,只有一件銅弩機是完整成套的,郭、牙、懸刀、鉤心、鍵俱全。其他各墓出土的都是弩機構件,有的只有牙、郭,有的只有鉤心、鍵,或者只有鍵。"

據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撰寫的考古報告《上孫家寨漢晉墓》中記載,M115中出土的6個構件體積較小,懸刀長2.5厘米,牙長2.3厘米,鉤心長2.6厘米,是作為明器陪葬的;其他的都是實用器,其中只有乙M8中出土的銅弩機是完整的,郭長12.8厘米。

在青海省博物館的展廳內,還用詳細的圖示介紹了弩機的構件,包括外框部分的"郭",鉤住和放開弓弦的"牙",作為扳機的"懸刀"及瞄準的"望山"。

曾經在青??脊哦嗄甑闹袊脊叛芯克毖芯筐^員趙信先生介紹,戰國弩機多發現在湖南、江蘇、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大通上孫家寨漢晉墓中出土的銅弩機,其冶煉科技含量不亞于省外弩機的水平。

代表漢弩最高工藝水平

資料顯示,弩機是弩上最重要的青銅組件。出現于戰國,盛行于秦漢,是古代遠射兵器中最早的青銅機械裝置。弩發明后,不斷得到改進,主要體現在弓力的不斷加強和弩機的改進上,使得射出的箭更準確,更具穿透力。

青海省社科院原副院長、歷史學家崔永紅先生介紹,先秦的弩機,牙、牛、懸刀由栓塞直接裝在弩臂的機槽內,很容易劈裂,不能承受更大的張力。西漢以后,在弩機外加了一個匣狀外殼的郭。弩機的各種機件,用栓塞按一定組合關系裝入郭內,再把郭裝在弩臂的機槽內,這樣便可容納張力更大的弩機。因此,在漢代,青銅弩機最為成熟,機械化水平也最高。大通出土的這件青銅弩機,正是在西漢以后大量投入使用的、比先秦更為先進的青銅弩機。他說:"漢代已經有鋼,大通發現的弩機,雖然質地為銅,其實是用合金制作而成。合成的金屬比銅更堅硬,能夠爆發出更大的威力,可見當時大批量制造銅弩機的技術已經是爐火純青。"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這些銅弩機不具有明確的時代特征,對它們進行確切的斷代,困難重重。但是,考古人員仍然根據M115等墓葬中伴出的文物,進行了初步斷代。"如出土明器銅弩機的M115中,同時出土了Ⅱ式四乳四螭鏡,這種銅鏡從漢武帝時期一直沿用到東漢前期;綜合其中出土的一部分五銖錢制作不規整、字跡不清,斜錯范,加之所出陶器皆為王莽前后的典型器,考古人員推測,這座墓的年代在西漢末年至王莽時期。"喬虹介紹。

雖然目前尚未對這些銅弩機的成分展開科學的測定,但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的李秀輝、韓汝玢在考古結束后,對這些漢墓群中出土的金屬器物取樣分析。其中對出土銅弩機的乙M8中同時出土的銅刀殘端刃部取樣分析后,得出了科學的分析結果:鉛錫青銅鑄造,成分范圍為銅占38.62%至63.22%,錫7.59%至33.69%,銅6.47%至45.19%。"這樣的測定結果表明,當時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能夠精確地掌握各種金屬間的配比,那么在戰爭中大批量地使用青銅弩機,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崔永紅說。

兩千年前的河湟戰事

在M115中不僅出土了銅弩機明器、車馬器等,并伴出了令人震驚的漢代兵書木簡,考古人員還清理出了篆有"馬良私印"四字的印章,這些指向性非常明確的文物不僅證明了這座墓主人是漢人,并且是這個時期這一地區的軍事首領。這樣的發現,令考古學家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些文物能夠印證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什么風云激蕩的往事?

史料記載,漢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曾在大通實施屯田政策,此時羌人紛紛聯盟,與漢為敵,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曾經戰事頻繁。東漢政權建立后,用武力恢復了西漢時對這一帶的控制。根據《上孫家寨漢晉墓》記載,上孫家寨發掘的漢晉時期墓葬有182座之多,其時間跨度從西漢昭宣時期到西晉初年,約350年。這與西漢王朝在湟中一帶開疆拓土,實行郡縣制度的歷史記載是吻合的。

崔永紅先生介紹,自西漢以來迄今兩千余年,發生在今青海地區的戰事頻繁激烈,其中不少戰爭對我國歷史的發展演變產生過重大影響。"西漢時期,羌漢之間常發生戰爭,著名的有李息、徐自為和趙充國平羌之戰,這兩次戰役之后在青海東部農業區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統一管轄體系;新莽和東漢時期,羌漢之間戰爭更多,尤其是東漢中后期百余年間,更是戰事頻仍,結果是羌人勢力日趨衰微,東漢王朝也因此大傷元氣,河湟地區是'羌戎故地',作為五次羌人大起義的古戰場,必然會遺留下與戰爭相關的文物。"他說。

多元文化交融的佐證

大通銅弩機的出土,為我們勾勒出一幅遠古騎兵手持"強弩長戟"英勇作戰的生動畫面。但是,漢軍和羌人使用的兵器有哪些,在歷史上并未留下明確的記載。

崔永紅先生認為,根據對全國同期資料的研究可知,他們使用的遠射兵器應當為青銅弩機,"西漢時兩次派精銳之師進討青海羌人,將士所用的應是當時最為先進和流行的兵器。而東漢晚期羌人對漢朝的數次主動進攻,也可能是以相當的武器裝備來對抗漢朝先進的兵器。那么,代表當時進攻武器最高水平的青銅弩機,是最適合的選擇。"

崔永紅先生說,大通銅弩機的出土,年代跨度大,一方面能夠再現兩漢時期的頻繁戰事,另一方面,也能夠說明當時青海已納入中原封建王朝郡縣制度的體系之中。他說,"大通歷來就是軍事重地,頻頻出土兩漢時期的文物,也證明了大通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趙信先生介紹,在歷年的考古發掘中,除了大通上孫家寨,考古人員還在互助、西寧、平安等地發現銅弩機,不僅說明了當時戰事頻繁,促使中原王朝通過提高武力裝備來有效地殺傷對方;如果我們將視野擴大到整個青海地區,這些與戰爭有關的文物如銅鏃、銅刀等多次大量出土,加之多種中原墓葬形制等也證明了青海是多種文化交融之地,它們應當都是研究青海與中原王朝關系的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