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多姿多彩的一年也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很多科技事件引發了公眾的熱議和爭論。
這一年,日本的馬桶蓋成了赴日旅游的中國消費者瘋搶的香餑餑,讓我們困惑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怎么就造不出一個"高大上"的馬桶蓋;
這一年,機器人與人類PK了最有創造性的工作之一--寫作,它們的強大,讓我們擔憂未來會不會被機器人搶走飯碗;
這一年,女星徐靜蕾被曝出冷凍卵子,為將來買下生育"期權",讓我們質疑凍卵是否真的是保育的法寶;
這一年,天津濱海新區發生大爆炸,99名消防官兵犧牲,讓我們悲慟災難面前是不是必須"逆火而行"……
面對這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熱門話題,本報抽絲剝繭,本著嚴謹的態度發出科學的聲音。雖不能平息爭論,但我們竭力為大家還原、揭示事件的真相和本質。
年終歲末,讓我們再次回望這一年間我們在爭論中探求過的那些真理。
仿制"救命藥",中國能不能學印度?
由于幫助病友從印度購買治療慢粒白血病的"格列衛"的仿制藥"VEENAT",湖南沅江市民陸勇被湖南省沅江市檢察院以涉嫌"銷售假藥罪"提起公訴。2015年1月,沅江市檢察院向法院請求撤回起訴,法院裁定準許,陸勇獲釋。但由他代購的那盒黃色小藥片,卻在持續引發關注和討論。
對于一些晚期癌癥患者來說,服用進口靶向藥物是他們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長期服藥的藥費開銷成為患者不得不面對的沉重負擔。以格列衛為例,在中國每個月服用大約需要23500元,可是如果選擇從印度代購,一個月VEENAT的藥費最低只要260元。進口藥吃不起,山寨藥便宜卻違法,對此,網友質疑,為何中國不能像印度那樣做出"物美價廉"的仿制藥?
專家觀點
專家指出,醫藥公司或藥品發明人發明一種新藥之后,需要在不同國家申請專利,以獲得專利的特殊保護。在專利保護期內,該國醫藥公司不得生產相關"仿制藥"。這也是過去十幾年來,我國不能生產格列衛等藥物的仿制藥的原因。
在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院長邵蓉看來,我國加入WTO后,同時也加入了國際知識產權相關公約,而印度沒有加入,因此印度的做法并不值得借鑒。雖然各國專利法中都有"強制許可"條款,即在特殊情況下(如危害公共健康、妨礙國家利益等),可以不經專利權人的同意,由政府授予、許可其他企業使用某項專利,但很少有國家像印度那樣肆無忌憚的使用。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表示,強制許可制度實施也是需要前提條件的,不是誰想仿制就可隨意仿制。首先,"強仿藥"針對的疾病必須是會影響傳播給其他人的傳染病,比如SARS。其次,它只針對極度貧困的國家。而癌癥既不是傳染病,中國又不屬于赤貧國家。"所以,我國藥企在原研藥專利保護期內可以開展有針對的研究、仿制,但申請注冊、上市銷售一天也不能提前。"邵蓉說。
我們為何造不出"高大上"的馬桶蓋?
2015年春節期間,日本的馬桶蓋成了赴日旅游的中國消費者瘋搶的香餑餑。據透露,日本商場所販售的馬桶蓋在春節期間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單價2000元人民幣以上的產品幾乎全部被國內買家掃空,根本不問價格,甚至有一家三口買了5個馬桶蓋。同樣遭到瘋搶的還有電飯煲、電吹風、電動牙刷、保溫杯、陶瓷刀……
游客瘋搶馬桶蓋,不僅引發了是國人崇洋媚外還是真的追求高品質生活的討論,更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制造的反思--作為 "世界工廠"的中國,造得出火箭、飛船,卻為何造不出"高大上"的馬桶蓋?
專家觀點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看來,中國缺乏"高大上"的馬桶蓋并不是技術上存在問題。而是"在我們的發明創造中,沒有以人為本,從人們的需求和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出發去投入研發。在這些方面我們比較欠缺,而且比較落后。" 他指出,中國制造發展起來的這些年,恰恰是中國社會處于調整、改革的階段,產品有廣闊的市場需求。企業不需要把產品做得太精細就能賣出去。此外,人口紅利雖然促成了這些年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為中國制造帶來了國際競爭優勢。但這個優勢,恰恰也成為了拖累技術進步的因素。由于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企業就不去改變技術,不去更新裝備,技術改良、工藝改良上投入就少。
"這個現象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好的啟發,它說明中國制造從大到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陳耀說。
機器人會不會搶人類飯碗?
2015年5月,國外媒體公認的寫作能手、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駐白宮記者Scott Horsley和一臺可以寫新聞的機器人"WordSmith"進行的一場寫新聞比賽,引起了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機器人和記者等某餐飲公司公布財報后,同時開始寫一篇短報道,Scott Horsley用了7分鐘寫完了這條新聞,而WordSmith卻只花了2分鐘,但是在稿件質量上, Scott Horsley獲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人們認為,Horsley的文章雖然更長一些,但語言更簡明易懂。
以往在人們的印象里機器人只能從事機械、繁瑣的簡單工作,但是在這個智能時代,先有IBM的深藍打敗了世界棋王,后有機器人與人類PK最有創造性的工作之一--寫作。如此種種引發熱議,機器人這樣強悍,未來會不會搶走人類的飯碗?
專家觀點
在業內專家看來,機器不斷取代人力,這樣的趨勢今后也會繼續,但短期內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會消失。勞動力的需求會隨著科技發展轉移到新的領域。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原常務副理事長韓力群表示:"倒退幾十年,那個時候計算機應用還沒有這么普及,企業的自動化程度也沒有這么高。那時候就有人擔憂'如果未來大量使用計算機,我們的飯碗會不會被搶?'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計算機不僅沒有搶走我們的飯碗,反而增加了就業崗位。" 韓力群說,日后大規模使用機器人,會有更多的人轉向從事機器人研發、生產制造、維修以及機器人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工作。機器人把人類從簡單重復和危險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人可以投入到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中。"我們不應該把機器人放在與人類對立的位置,未來的世界將由人與機器人協作創造。"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是真的嗎?
2015年6月,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目前脊椎動物的滅絕速度比正常情況快114倍,人類或已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從20世紀90年代出現這一說法到現在,這個事關人類終極命運的問題一直是科學界頗具爭議的話題。對此有人持肯定態度,認為人類的崛起和對大自然的粗暴干預是此次大滅絕事件的誘因;也有人認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只是"夸大其詞";還有人覺得地球確實正在經歷一個新的滅絕時期,但是能否達到大滅絕的水平,現在并不好說。
專家觀點
對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是真的嗎"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很難給出確切答案,原因是已知條件背后還存在大量未知數,比如有多少物種已經滅絕?滅絕速度是多少?滅絕率達到多少算是大滅絕?這些都很難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滅絕對于地球來說是個好事。
"地質歷史中的每次大滅絕都給地球生物圈帶來了新的面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指出,距今2.5億年的二疊紀末物種大滅絕曾造成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陸地生物物種滅絕,但之后陸地迎來了恐龍的世界,海洋生物也煥然一新;白堊紀末的恐龍大滅絕,從某種意義上為包括人類祖先在內的哺乳動物騰出了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地球生命系統在經歷大滅絕之后,生物會進化得更快,從長期來看對地球生命系統進化有促進作用。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生物系教授童金南說:"這就像人一樣,在經歷挫折以后會出現更好的飛越。"
臍帶血到底該不該留?
2015年6月,四川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個重約6斤3兩的男嬰誕生。他一出生便肩負著重要使命--臍帶血將用于拯救1歲半患有重型地中海貧血的姐姐的生命。無獨有偶,同月,廣州一名女嬰經過臍帶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后重獲新生,成為首例在穗自體移植臍帶血自救的再障患者。然而就在去年,上海一名8個月的寶寶患上白血病,其父母花費2萬元自存的一份臍帶血,卻被醫生判定不能使用。一方面臍帶血被證實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另一方面臍帶血又因其利用率、保存費用、治療效果等而飽受質疑,坊間對于到底該不該留存臍帶血的爭議也一直沒有停歇。
專家觀點
國家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韓忠朝指出:"自體臍帶血實際使用率很低,國內的自體臍帶血儲存份數已達約50萬份,實際使用不超過10例。"
事實上,臍帶血最主要的價值是它能構成一個巨大的干細胞庫,大家都可以去其中搜索有用的配型資源。在接受了臍帶血移植的幾萬人里,99.99%都是接受的別人的臍帶血。韓忠朝說,將臍帶血存入公共庫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造血干細胞配型的難度,臨床上還可以通過幾份臍帶血共移植解決臍帶血數量少的缺陷。因此,捐獻臍帶血給公共庫有著巨大的社會價值。
"凍卵"真是唯一后悔藥嗎?
2015年7月,某雜志刊登了對徐靜蕾的專訪,專訪中41歲的老徐表示,為給自己留下成為母親的機會,她在39歲那年在美國冷凍了自己的9顆卵子。所謂冷凍卵子,就是取女性健康時的卵子進行冷凍保存,防止卵子隨人體衰老,待該女性想生育時取出冷凍的卵子進行人工受精,培育成胚胎,再移植到女性子宮中。
徐靜蕾用冷凍卵子的方式為將來買下生育的"期權",讓不少現代女性心向往之。然而也有人質疑,凍卵真的就是保育的法寶,"世上唯一的后悔藥"嗎?
專家觀點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薛晴說:"正常情況下,冷凍卵子可以實現儲存生育力的功能,但這種儲存的時效依然存在未知性。"即便多年后復蘇了"相對健康"的卵子,屆時女性的身體狀況能否承受懷孕帶來的影響,也未可知。
此外,并不是所有卵子解凍以后都能成功受孕。一般說來,凍存的卵子解凍后有50%左右的幾率可以成為有效胚胎。"鑒于冷凍卵子獲得的有效胚胎率遠低于新鮮卵子,以及卵子冷凍后對出生嬰兒的影響尚無定論,所以凍卵絕不是推薦所有人的保育方法。"薛晴不贊成女性憑借冷凍卵子來延長生育期,建議在最佳生育年齡懷孕分娩。
災難面前必須"逆火而行"嗎?
2015年8月,天津濱海新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所屬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事故,造成160余人死亡,其中就包括99名消防官兵。就在爆炸發生后的第二天,微信朋友圈被一張"世間最帥的逆行"圖刷屏。當群眾撤離危險區時,一個橘黃色背影卻奔赴現場,這就是消防員。在無數人向消防員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致敬的同時,坊間也掀起了有沒有辦法避免或減少消防人員傷亡的討論。有人甚至指出 "這種規模的化學品爆炸,國際通用的是Burn Down原則,即劃出隔離帶,人員撤干凈,里面燒完了炸完了再進去處理。因為化學品二次爆炸的幾率非常高,消防員立即進去就是白白送死。"
專家觀點
北京化工大學安全管理研究所教授張建文表示:"危險化學品事故的應急和處理都有嚴格的預案和措施。事故發生后,消防員應該按照這些程序進場,在不確定危險物及規模時不能貿然滅火,避免人員傷亡。"他說,我國規定的8類21種危險化學品均有相應的應急搶險預案。"國家也非常重視,我們的經驗是,當這種公共災難發生時,寧愿讓老百姓罵,也要減少無謂的犧牲,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
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中國化學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明森也表示,危險化學品救災現場需要相關專家指導消防隊,對于爆炸性的危險化學品的救火指揮采取保守措施,在未查明起因并無法控制危險品爆炸時,不要讓消防隊員沖進爆炸源搶險,最好采取周圍隔離措施,先噴水降溫,等爆炸平息后再去現場救火。
青蒿素是中藥還是西藥?
2015年10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屠呦呦因其發現了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療瘧原蟲引發的疾病而獲此殊榮。
隨著屠呦呦的獲獎,有關青蒿素的各種話題也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中,圍繞青蒿素到底是中藥還是西藥的爭論最為熱烈。有觀點認為,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受到了傳統中藥驗方的啟發,因此這是中醫藥領域的成果;但另有觀點認為,青蒿素是用現代科學手段提取和制成的,嚴格意義上說是西藥。
專家觀點
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孔令義說:"現在臨床上用的青蒿素大多是它的衍生物,如雙氫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珀單酸酯等。這些都是化學藥物,不算是中藥。但是青蒿素本身是從青蒿中提取出來的純化合物,按照現在執行的中國西藥審評辦法,從中藥中提取得到的天然化合物可以算是中藥的一類新藥,也可以算做化學藥物即西藥的一類新藥,兩條路都能走得通。"他認為,將西藥和中藥對立起來沒有意義,現在使用的化學藥物雖然能起到療效的是它的化學成分,但超過一半來源于天然藥物,包括中藥,不分彼此。
"我們只需要知道,青蒿素來源于中藥,這足以說明中藥在醫藥界的重要地位。"孔令義認為,傳統的中草藥用現代科學方法去論證它,進一步發揚光大,中西醫并不矛盾。(劉 垠)